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明朝明成祖朱棣时期
明朝前期,中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富强国家。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郑和本姓马,名三保,是明代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使他从小就对外洋的情况有所了解。大约在14世纪末,他被收入宫内,当了一名小太监。在燕王朱棣争夺皇位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深得朱棣赏识,被赐名为郑和。 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首次出使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5]。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郑和下西洋是在明代因为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繁荣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郑成功领导的船队在水手郑和率领下航行了几次
这种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展示出了中国在那个时期的实力和世界地位
不仅仅是郑子兴下西洋,明朝时期世界图的繪制,更是积累了众多著名的文化成就,例如文化人物政治家如王阳明,还大量涌现了著名经学、思想家,奠定了中国出世的公共道德意识基础
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明成祖期间。公元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港(今江苏省太仓县浏河口)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郑和告别了欢送的官员和黎民百姓,登上船队中最大的船只--宝船,缓缓向东驶去。这只船队总共有208艘船,光是长44丈、宽18丈的宝船就有62艘,其中有航海技术人员、管理事务人员和翻译、医生等。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明朝明成祖朱棣时期
明朝前期,中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富强国家。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郑和本姓马,名三保,是明代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使他从小就对外洋的情况有所了解。大约在14世纪末,他被收入宫内,当了一名小太监。在燕王朱棣争夺皇位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深得朱棣赏识,被赐名为郑和。 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首次出使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