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月光男孩》时候,一瞬间想到的是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所有人都是过客,都不能走进心里,在这个世界上,让自己是自己的人,捕获寂寞心灵的人,好像就只有那一个。
抛开《月光男孩》身上所有的光环或者负担,不说肤色,不说奥斯卡,不说政治正确,也不说性取向,电影的着眼点非常非常的小,无非就是男孩的成长,围绕男孩身边伴随成长的寥寥几人,挤牙膏一样的稀稀拉拉的对白。从一个男孩的视角出发,说,“当我和世界不一样”,以及如何承认,“那就让他不一样”。
?
电影有三段叙事,讲述奇伦从小受到同龄人的歧视,但有青梅竹马的伙伴凯文陪伴左右,最后这份感情渐渐萌芽,又因为和世界的激烈撞击而结束。多年之后奇伦活成了一个别人眼中的人,接到凯文的电话,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给予他们的“畸形”,亦是恩赐。
?
导演巴里·詹金斯是王家卫的粉丝,电影自然也有很多王家卫的影子,气质上很接近《春光乍泄》,两者都是非常孤独的故事。《春光乍泄》里面,何宝荣总会对黎耀辉说,“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黎耀辉也几乎每一次都会心软,因为在这个寂寞的世界里面,找到一个人就像遇到一片雷同的树叶一样珍惜。
?
电影的第三幕之中,奇伦变成了一个街头毒枭,用镀金的牙齿,浮夸的皇冠,夸张的肌肉和嘈杂的音乐伪装自己,却在接到凯文电话之后,一瞬间变回到多年之前海边的月光蓝色的青涩男孩。凯文说,打电话是因为听到了一首老歌。以此为契机,他们也承认了那份感情,埋藏在青春岁月,匆匆结束的感情,被冷色调的孤单所淹没的一段岁月。
那个瞬间才是成长故事的终结吧,两个游荡的,野犬一样的灵魂找到了对方,他们要去对抗那个早就不是对手的世界了。
?
电影不如同《春光乍泄》所有的一丝丝热烈,从头到尾都像是沐浴在迈阿密海边的月光之下。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身边有可以接受他的人,却没有可以理解他的人,他的母亲不行,年少时遇见的“父亲”不行。最后到最后,能把秘密分享的人,真的只有那唯一的一个。
所以每次说“不如,我们从头来过”的时候,都会心软吧,好像错过了眼前人,就又要走上漫漫的寂寞长路了,下一个可以点亮灵魂的路灯还在迷雾的掩盖里面。
《月光男孩》通过喀戎的主观观感与体验,配以音乐背景,让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使得喀戎充满创痛的精神旅程让人感同身受。
该片运用对比手法,在美景的衬托下,现实显得更加赤裸残酷。
该片的摄影着重表现人物在阳光和汗水中的皮肤质感,黝黑发亮,饱满,浸透着情绪。
影片开端有个接连好几圈三百六十度的长镜头,展示空间与人物调度,轻微的眩晕感。
《月光男孩》用一个人从小到大人生中的三段时光讲述了一个寻找自我的成长故事,格局虽小却目光深邃的聚焦了黑人自身面临的困惑与矛盾,从一个人经历与情感的留白扩展到了一个群体的现状。
《月光男孩》是一个有着很多本可以去营造情感张力之处的作品,但电影却用一种克制含蓄的情绪将其一一抚平了下来,而以少年、青年、中年为男主奇伦三个阶段的展开,更无时不刻的在营造一种隐忍的情绪,少年时是面对校园欺凌的隐忍,青年时是面对毒瘾的母亲和自已性取向的隐忍,到成年时与旧爱的再度相识时面对爱的隐忍,直到最后奇伦终敢于做一个最为真实的自己,完成了自我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电影的情感也才在这最后一刻得以了迸发式的升华。
2017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观后感
《月光男孩》更像是一部成长诗,它无关肤色,五官,形象,它讲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内向小男孩的前半生故事。
2017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之前差一点颁给了《爱乐之城》,电影剧情并不是曲折离奇,或者新奇有趣。恰恰是他朴实的,详细的,犹如一曲诗一样的书写了一个黑人男孩的三个阶段,真实又朴实。总之你们自己体会一下吧。
故事开始,小黑出生在黑人社区,个子瘦小,经常受其他孩子的欺负,性格比较内向。这天他为了躲避那几个欺负他的男孩藏到了一个毒贩的窝点,这毒贩呢看他可怜,自己也挺喜欢孩子的,把他带回了家。
小黑的母亲也不是好鸟,本身就吸毒,自己有个不靠谱的男朋友,你想想这样的环境下,哪个孩子能正常成长。幸好毒贩这两口子不错,所以毒贩那里也成为了小黑的第二个家。
比较讽刺的是,小黑母亲的毒品就是在毒贩那里买的,她倒是也没有一点羞耻感。
一晃眼,小黑长大了,到了高中阶段,小黑还是那么瘦弱,学校还是有一波人欺负他,他的母亲还是那样浑浑噩噩的活着。
而毒贩呢,大家都知道的这生计属于刀口上舔血的事,不久前出事死了,还好,毒贩的女朋友还是一如既往的待他,真心觉得除了贩毒,这两口子人还真不错。反观他母亲,毒瘾上来的时候为了筹毒资,甚至还在他身上搜钱,他母亲也知道毒贩女朋友经常塞钱给他花。
这天晚上,小黑来到海边,其实一直以来小黑都不太确定自己的性取向,内向也没人倾诉,正好自己同学也来这抽烟,这个同学也跟小黑一起长大的,皮肤比小黑白一些,所以叫中黑,两人敞开胸怀交流内心,再加上当天月亮比较圆,海风拂面,两人有点肢体的接触,瞬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