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东王杨秀清,因为杨秀清封的是东王9000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第二 西王萧朝贵他被封为西王8000岁,
第三 南王冯云山他被封为南王7000岁,
第四 北王韦昌辉他被封为北王6000岁。
冯云山是太平天国首义六王之一,被封南王,七千岁,在太平天国中的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可带兵3500人
冯云山(1822年~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
2、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
3、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
4、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
5、后为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官封南王,七千岁
是的冯云山(约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岁。
道光二十三年(1843)夏,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义,同冯云山一起在广东花县创立“拜上帝会”,也称“拜上帝教”、“太平基督教”。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洪秀全与冯云山漫游广东,历经省会、顺德、南海、番禺、增城、从化、清远、英德、函江、阳山、连山等地,一路宣传教义,寻找志同道合之人,但收效甚微,遂于连山西入广西。八月,冯云山来到桂平紫荆山区,在当地贫苦农民和烧炭工人中发展会员,使拜上帝会逐渐发展壮大。十月,洪秀全回转家乡,先后创作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为拜上帝会完善理论依据。
道光二十九年,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肖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结为异姓兄弟,组成拜上帝会领导核心,聚集力量,筹划起义。整个太平天国时期,拜上帝会作为维系太平军乃至太平天国革命的宗教力量,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拜上帝会也随之消亡。
1843年,冯云山和洪秀全共同创立拜上帝教,先在广州附近发展教众。1844年,教众发展不顺,两人一起去广西贵县投奔洪秀全的表兄。因表兄家太穷,洪秀全不久回广东,冯云山不甘心,选择了留下
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的官方中又被称为“洪杨之乱”,这主要是因为在清政府看来,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洪秀全和杨秀清两人。这种看法其实也没错,因为在“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天国运动的名义最高领袖是洪秀全,而实际掌管军政大权的则是东王杨秀清。
1843年,广东花县的洪秀全和冯云山创立了拜上帝会,开始在广东、广西两省传播教义。1845年,冯云山在寻找一处秘密活动基地过程中,看中了紫荆山区,他以塾师的身份融入这里,开始宣传教义。1846年,在冯云山的影响下,杨秀清加入拜上帝会。
起初,杨秀清只是普通成员,还未站到反清斗争的前列。1847年2月底,冯云山在桂平因带领会众捣毁庙宇入狱,洪秀全返回广州营救。在这当口,拜上帝会突然受到地主势力的迫害,会中又陷於没有首脑主持的瘫痪状态,人心动摇。这时,杨秀清站了出来,通过利用当地迷信的降童巫术,他伪装成“神灵附体”的样子,代表天父传达圣旨,从而巩固了拜上帝会。冯云山出狱后,与洪秀全返回广西。
1843年,洪秀全、冯云山用“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思想和“无处不均匀”的理想号召民众,创立了拜上帝教。
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组织形式,以信徒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拜上帝教和坚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论的基督教与拥有庞大的神真体系的道教,分别是一神论和多神论的典型,在神性观问题上有质的区别。
而在太平天国宗教信仰中,天父为独一无他的唯一神、头等信仰,天兄、天王、圣神风等围绕天父构成了次等信仰,洪秀全自称上帝的次子、杨秀清被洪秀全确定为上帝的第三子也位列其中。
1843年洪秀全 冯云山创立了“拜上帝会”。
“拜上帝教”或“太平基督教”。拜上帝会的首领是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前身。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曾从传教士手中接过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他第四次科举考试落第后,创立“拜上帝会”,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四处传教,招立信徒。
1843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创立拜上帝教,宣传平等思想和反清思想,他们主要在广西一带传教,早期入教的成员就有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林凤祥等早期领导人。其实在早期的传教,主要都是冯云山的功劳,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发动和组织群众,向群众宣传洪秀全将会把他们从清朝腐败无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把洪秀全塑造成救世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