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有哪些著名的迫击炮有:;Brixia 45 Mod 35型迫击炮;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M1938型120mm重型迫击炮;GrW34迫击炮
差异很大,比如迫击炮
60炮班一般是3-4人,一个瞄准兼装填手,一个副手,1-2个弹药携带者
82迫是4-6人,120迫击炮是8人,外加2个马夫
75-75毫米火炮,基本是班长兼瞄准手;副班长兼激发手;3、4炮手负责驻犁;其他几个人负责弹药装填,人数不一定
还有一个御手和副手负责马匹
大口径火炮是汽车牵引,一个炮兵班大约是9-10人
1935年3月,国民政府武汉行营设立炮兵整理处,开始对国军中的炮兵部队按照火炮种类进行整理。共编成两团制的炮兵旅4个,独立炮兵团5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3个。
独立炮兵第9团:先是由装备德国克虏伯75mm口径野炮和重迫击炮(各1个营)的第32步兵师师属炮兵团编成,不久将野炮营又划回32师,而重迫击炮营与独立重迫击炮第1、2、3营合编为独立步兵炮团。
新的独立炮兵第9团装备法国施奈德75mm口径山炮28门。1个班为12个人,班长为上士。
一门82迫击炮一般编一个班,基本考虑是在3~5公里之内,不借外力仅凭本班的人力,能够将这门迫击炮和一个基数的炮弹作快速机动,例如:进入或撤出发射阵地,炮位转移等。
因此,一个炮班编制8人,需要班长一人,抗跑管1人,抗炮架一人,抗炮座1人,其余4人负责抗炮弹,如果1人1箱,1箱4枚,这个炮班在无另外的补给时,仅有16枚炮弹。长距离行军还是得靠汽车。
不同时期,不同炮种,火炮数量完全不同。
比如在抗战初期,当年堪称超级杀器的德国造150mm榴弹炮,24门编成一个团。当时的战防炮全军唯一一个团有12个连,如果按照每个连6门炮计算,有72门。
到了后期,抗战的僵持阶段,由于150榴弹炮差不多丢完了,国军比较强的福布斯75mm山炮,1940年的编制18门一个团。而轻型迫击炮36门一个团。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陆军步兵营[650人满编] 3个166人步兵连[60毫米迫击炮2门,40毫米榴弹发射器6具,轻机枪9挺,精确射击步枪10具] 1个 50人机枪排[6挺标准水冷重机枪,2门80毫米迫击炮,驮马6*1+2*2匹] 1个 50人供应排[战时加强苦力150名] 1个 16人突击侦察班[轻机枪1挺,精确射击步枪2具] 1个 16人战斗工兵班[轻机枪1挺] 1个 20人营部班 [轻机枪1挺,狙击步枪3具] 合计:军官25名,军士75名,士兵550名